每年高考季,考爸考妈和同学们要注意一个事情:大类招生。
它的利与弊是什么?该如何应对?一起往下看吧。
1大类招生是什么?有何利弊?
1.什么是大类招生?
所谓大类招生,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指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后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先进行学科大类基础培养,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有人认为,大类招生容易“捡漏”,也有人说,大类招生容易“踩坑”,一起来看看它的模式和利弊吧~
2.大类招生的四种模式。
一是按院系招生。把一个学院或一个系的所有专业,设置成一个或有限几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
二是按学科招生。把同一院系或不同院系、具有相似特点或相似属性的不同学科(一级学科群,简称“专业类”;或二级学科群,简称“专业”)组合在一起,按一个大类对外招生。
三是“基地班”“试验班”模式。大学里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基地班、试验班,有可能直接采用“基地班”“试验班”模式对外进行大类招生,当然也可能会在入学后再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基地班或试验班,两种方式都有。
四是通识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后不分专业、只分文理两大类,先进行基础课通识教育,到大二时再分具体专业。
4.大类招生的2大缺点
一是将来专业分流时很可能难以选到目标专业。一两年后进行分专业培养时,大多数高校都会按照学生在此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排名,然后再设定一定的比例,分别分流。而这样做,就会使得“好学生”几乎都会选择去“热门”专业,而其他绝大多数学生想去也去不了。
二是加剧热门、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热门专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冷门专业“门庭冷落鞍马稀”,会导致专业发展空间越来越萎缩。
如何应对大类招生?
考爸考妈和同学们在碰到大类招生的专业,其实是有一些填报技巧的:
一是要了解上述大类招生的模式和优缺点,做到知己知彼,否则很可能会吃哑巴亏。
二是仔细阅读招生章程,了解该校每个大类都包含哪些专业,尤其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在不在内、属于哪个大类,其中有没有自己特别讨厌、打死都不愿意去的专业?不要犯方向性错误。
三是了解该校大类分流的时间和方式。例如,分流时间是在大一还是大二结束后?都有哪些热门专业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分流依据、程序是什么?会确保有求必应吗?比例是多少?以此来预估自己将来能够进入理想专业有多大的可能。
四是有些院校在大类招生时会在将来进行专业分流时会对身体条件设限,这一点要对照自我看是否符合要求。